|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五山镇

五山镇

关键词:五山镇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五山镇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uch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42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五山镇地处谷城县西北部,因境内有马鞍山、云雾山、邱家山、李家山、百日山五座山而得名,全镇版图面积250平方公里,辖22个村居委会,8390户,总人口3.5万,其中农业人口29386。
五山区位独特,跨谷、丹、房边境,襄渝铁路横贯东西,汉十高速公路擦境而过,园林山镇精巧别致,千山万岭绿茶飘香,有“湖北十大名茶之乡”和“山水园林小城镇”的美誉。五山山奇水秀,乡土文化积淀厚重,相传神农尝百草,在云雾山以茶解毒,楚庄王争霸中原,在马鞍山留下足印,更有玉皇大帝巡游百日,亲制玉皇剑茶流香至今……
     五山原本很穷,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山民们还在2万多亩脊薄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尽管年复一年的忙碌,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是那个年代五山的真实写照。自上个世纪90年代,历届党委政府从五山的资源实际出发,顺应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按照以茶兴镇的发展思路,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带领全镇人民顶烈日、冒严寒,开山修路,迂水架桥,开荒种茶,封山育林,谱写了一曲干部群众水乳交融战天斗地的时代赞歌,一个以茶为主的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同时,围绕茶叶这个主导产业,组建了五山玉皇剑茶叶有限公司,兴办了配套企业,健全了销售网络,打响了玉皇剑品牌,不断加粗延伸茶叶产业链条,五山玉皇剑茶先后获得中国农博会五个金奖,湖北省十大名优茶精品称号,1999年和2001年连续两度在中国国际博览会上评为名牌产品,五山成为全省十大茶叶名乡名镇之一。小城镇依托茶业而兴旺,按照“精、巧、雅”的建设标准,突出茶乡神韵和园林特色,宜街则街,宜景则景,一湾古树掩一池春水,八行绿柳连八条街巷,风格各异又浑然一体,先后蝉联两届“楚天杯”,2003年以来,党委政府用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掀起了新一轮乡村建设热潮,坚持从整治环境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家园,与时俱进地先后开展了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小康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走上了以茶为主,工农互动,滚动发展,和谐进步的康庄大道。“生态五山,文化之乡”的科学定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视察五山时给予了充分肯定。2004年五山镇委被襄樊市委命名为“五好乡镇党委”;2005年又被授予“全国文明乡镇”荣誉称号,2005年五山国民收入总值2.5亿元,财政收入8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8元,分别是20年前的1986年9倍、12.6倍和8.7倍。有这样一组数字足够说明五山的现状:95%以上农户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所有农户饮用的是干净卫生水;90%的农户走的是水泥路,80%的农户住的是小洋楼,70%的农户购买了摩托车、农用车或小汽车,60%的农户用上了电话、手机、有线电视、电脑等现代化信息工具,50%的农户有10万元以上资产,40%的农户使用的是沼气等环保能源,一个小康社会的雏形已初步显现。
 
 一、经济
 
    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经济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营造经济环境,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对内挖潜练硬功,对外招商引外资。1986---2005年20年间,五山经济飞速发展,工农业产值由1986年的不足2800万元上升为2005年2.5亿元,财政收入由86年的不足70万元,2005年上升为8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6年的不足390元,2005年上升为3188元,分别上升790%、1128%和761%。
    (一)工业。五山有各类企业250多家,其中镇办企业30多家,私营企业220多家,从业人数4000多人,逐步形成了以茶叶加工、茶叶制作、茶叶机械制造、茶叶包装生产以及造纸、铸造、建材、开采、搬运等多门类工业体系。2005年五山又兴建了谢湾工业园区,成功的引进了台资企业新知有限公司、奥格尔电源公司、情路公司、金聚公司等十多家高技术无污染企业,民营企业已成为继茶叶产业之后五山经济的强劲增长点,同时,打工经济、生态旅游经济也是五山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农业。五山历来重视农业生产,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和农村服务体系的改革。具体地讲就是“四抓”。一是抓粮食生产。推广优良品种,扩大机耕面积,实行配方施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二是抓农业龙头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五山的经济支柱,全镇茶园面积达到2.6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30%,玉皇剑茶叶有限公司网络五山64家茶场,10多家配套企业,连接千家万户茶农,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体系。到2005年全镇茶叶无性繁育母本园达到300亩,无公害茶园达到5000亩,其中500亩茶园已达到有机茶园转化标准,240亩茶园达到有机茶园标准,并取得了国内权威机构认证。2005年全镇共生产茶叶1400吨,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并获“中茶杯”特等奖,玉皇剑茶叶有限公司被授予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玉皇剑商标被省公商局授予湖北省著名商标,玉皇剑茶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茶,并于2009年初在全市茶叶企业中率先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三是抓养殖业。重点是生态养殖,户平6头猪,人平15只鸡,农民年可获养殖收入人平200多元;四是抓林业生产。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林业生产的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全镇共申报批准落实退耕还林面积8040亩,农民年享受退耕还林扶助资金185万元。
    (三)金融贸易。五山自古以来就是鄂西北小商品集散地,上连郧、丹、房,下通谷、老、襄,商业往来繁忙,商业贸易活跃,全镇商业网点和商业企业350多家,2005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超过1000万元,社会商品的零售额1500万元,分别是1986的3.5倍和4.5倍,镇内有五山和谢湾两个农村信用合作社,他们围绕全镇中心工作,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为五山的企业发展、解决五山三农问题做出积极贡献,截止2005年底五山信用社农民存款余额突破4000万元,比1986年150万元,增长26.6倍,支农小额贷款1500万元,比1986年增长15倍多。
    (四)基础设施建设。全镇除不断加强包括泵站、渠道、堰塘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外,不断加强电网、电视网、程控电话网以及路网建设,2003年五山被湖北省列为“村村通水泥路”示范乡镇,经几年的努力,共硬化乡村道路225公里,真正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通客运班车、家家通电、通闭路电视,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镇每个角落。
 
二、政 治
 
    1984年3月至1987年9月,五山为五山区委, 1987年9月撤区建乡,五山区一分为二成立五山乡党委、谢湾镇党委,同隶谷城县委,分社后的五山乡党委辖三个办事处总支:张湾、文畈、田河,37个党支部,党员695名,党员人数占全乡人口的4%,谢湾镇党委辖谢湾、东湾二个办事处总支,38个党支部,580名党员,党员人数占全镇人口的3.5%。
 
三、社会事业
    (一)教育
    教育为先,教育为本。在五山尊师重教,已形成社会共识,教师任教感到无比自豪,教学网点遍及全镇,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学质量逐年上升,到2005年全镇有中学2所,17所小学,其中,完小5所,初小12所,教学点3个,共有学生4002人,其中初中1681人,小学2321人,共有教职工415人,其中在职教职工2364人,离退休51人,在职教职人员中专任教师322人。
    1、“普九”成果,全面巩固:一是普及程度达标,2005年小学适龄儿童1985人,已入学1985人,入学率100%;二是全力资助特困生,流动人员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保证165名特困生和36名流动人口子女按时入学;三是不断加强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与管理,镇区幼儿入园率95%。
    2、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近几年来,镇中心学校很抓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和教师的培训工作,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和93.8%,小学专任教师172人,达到专科以上学历的60人,初中专任教师150人,达到本科以上学历的39人。
    3、教育兴农,成绩显著。2005年全镇巩固脱盲人员166人,青壮年非盲率保持在100%,不断巩固镇村成校及创建成果,在师资水平、示范能力等方面有新的提高,科技氛围日趋浓厚,成功推广实用技术3项(香菇、有机茶叶、黑木耳)。2003年至2005年,办班培训农民32期,12890人次,占全镇应培训农民总人数的88.7%,2003年五山镇成人文化学校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示范成校”,2004年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兴农”示范基地。
    (二)群众文化
    一是提升文化品位,营造茶乡文化氛围。五山乡土文化积淀厚重,文化特色鲜明,为提升茶乡文化品位,营造茶乡文化氛围,拉动茶业经济,2002年在镇区人口处树立了一块巨大的广告宣传牌;在茶庄小区铸造了蕴涵玉皇剑茶意的镇标;根据玉皇殿的传说,完成玉皇池景点,组建了玉皇剑茶艺表演队;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玉皇剑“茶王赛”;建成了茶乡、茶人文化图腾-----五山茶坛,茶文化已渗透到茶农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城镇到处是茶建筑----茶馆、茶店、茶楼、茶宾馆、茶市场;五颜六色的茶装饰----茶旗、茶幌、茶招牌、茶广告;琳琅满目的茶商品----茶叶、茶具、茶包装、茶机械;摩肩接踵的茶人----采茶姑娘、制茶小伙、贩茶商人、购茶老板;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歌、茶舞、茶故事、茶传说……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茶乡风情画,镶嵌在绿茶飘香的青山之中,同时坚持开展丰富多采的茶文化活动,每逢节日干部群众粉墨登场,茶乡小调,云雾山锣鼓,蚌壳精,花鼓、旱船、叫驴、踩高桥等丰富多采的乡土节目应有尽有,自编自演唱心声,浓墨重彩颂茶乡。
    二是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五山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十佳文明户”、“十佳居民”、“十佳村民”、“十佳生态文明户“评选活动和“文明单位”、“文明路街”、“文明村庄”的创建活动,与此同时还在各村培植文化中心户,培育环保小卫士,组织群众编唱村歌,学跳茶舞,参与“关注生命之水,呵护绿色北京”,南北真情互动活动,大力彰显生态文化。
   三是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培养新型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们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向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对到南方打工的农民工进行电子知识等高技能和文明常识培训;对到山东、山西等地务工的农民进行安全知识教育,通过采取以会代训、电化教育、专家讲座、入户宣讲、集中办班等形式,强化培训,跟踪服务,使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纪的新型农民。
    (三)医疗卫生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新型合作医疗、医保政策的落实群众就医环境大大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五山也是一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医疗卫生网点网络全镇各个村庄,小病基本不出村,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资200多万元对镇卫生院和各村卫生室医疗条件进行了改造,2004年8月,镇卫生院修建了一栋多功能、多科室的发热门诊大楼,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添置了医疗设备,新购自动化分析仪、尿自动分析仪、手术空调、B超机、血球计数仪、200毫安X线机、微机等14余台(件),2005年又对住院楼进行了改建装修,开设了放心产房,病房双人间共20多个床位,1986至2005年年均门诊人次20000万多人次,年均住院人次240多人次,有了先进的医疗器械,彻底改变了以前科室检查手段靠人工操作来获取临床资料的历史。住院病室也由1986年的十四、五间扩大到四十多间,医院病床由1986年的30多张扩大到100多张。到2005年镇级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22个,个体诊所20多家,从医人员120多人。
    (四)群众生活保障
    伴随着中央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五山群众生活保障工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安居工程得到加强,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到2005年全镇250名五保应保尽保,534户家庭1218人纳入特困低保对象,其中,一类低保55户58人,二类低保143户308人,三类低保336户852人,每年发放基本生活补助金近60万元,镇福利院还集中收养全镇孤寡老人60多人,舒适的居住环境使他们在那里安度晚年,享受人生。全镇95%的家庭参加了农村新型合同医疗,大大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与此同时,镇委镇政府正多方筹资成立大病救助中心。
   (五)人民生活水平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规模成片的茶叶基地,青山绿水的山水资源,丰富多采的文化格调,使五山人民品到了多滋多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到2005年止,全镇拥有摩托车、小汽车、农用车5870多台,农民存款余额4000万元,节能环保的沼气池3000多口,人平纯收入也由86年367元上涨为3188元,上升768%。小洋楼连成片,高档家具尽显现,吃喝讲营养,穿戴赶时尚,是五山人民生活水平的真实写照。
  
 尾 声
  五山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鄂西北地区的边陲小镇,以它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光临观赏,人民进入五山映入眼帘的是精巧别致的园林城镇、四通八达的水泥公路、规模成片的茶叶基地、青山绿水的农村新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村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明茶乡,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地面,堆满笑容的群众脸面……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五山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正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全镇人民自力更生,奋力拼搏,着力打造地方经济新特色,建立一区两走廊,掀起新一轮经济热潮,促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新的亮点,迎八方来客,相信五山的明天会更好!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